近日,2025 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 “揭榜挂帅”擂台赛——“人工智能领域”主擂台赛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上海圆满落幕。我校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师生团队首次亮相该赛事便表现亮眼,凭借在“SH-06多模态智能评测系统技术研究” 榜题攻关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斩获国家级三等奖。这一成绩不仅填补了我校计算机学院在该项赛事奖项上的空白,更以实打实的成果,彰显了产教融合模式下高校在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领域的双重价值。

该项目由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工程师吴楠、刘力恺;计算机学院骨干教师王娟、李代娣4位教师联合指导,带领学生组成核心研发团队。围绕 “多模态智能评测”的核心需求开展工作,形成了“教师把关方向、学生攻坚执行”的高效协作模式。


教师团队凭借深厚的行业经验与扎实的科研积累,在技术方向定位、方案设计优化等关键环节发挥 “领航”作用,多次组织专题研讨,为团队规避技术风险、明确研发路径;学生团队则充分发挥编程实践能力强、创新思维活跃的优势,聚焦算法模型优化、前后端系统开发等核心环节,反复调试代码、优化功能。历经数十轮方案论证、功能测试与性能迭代,团队最终成功研发出具备高实用性的 AI 面试评测系统。该系统可通过多模态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技术,精准评估面试者的综合能力,其技术创新性与实际应用价值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
作为全国高校科技创新领域的顶级赛事,该系列竞赛一直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创新实力的重要平台,其评审标准严格、竞争氛围激烈,能在赛事中脱颖而出,是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科研实力的高度肯定。


此次获奖,既是我校计算机学院学子在人工智能领域科研素养与实践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深化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 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计算机学院依托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平台,持续推动 “企业实际需求” 与 “学校教学科研” 的深度对接:一方面,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接触行业前沿问题;另一方面,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实现教学、科研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这种模式不仅为学生搭建了从 “课堂学习” 到 “实战创新” 的桥梁,更推动产教融合从传统的 “人才输送” 模式,向 “协同攻关、联合创新” 的更高层次升级,为培养适应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计算机学院将以此次获奖为重要契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将加大对师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师生投身关键技术攻关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另一方面,将总结此次参赛经验,优化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环节,让更多学生能在创新实践中提升能力,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输送更多优质人才,持续书写产教融合育人的新篇章。

